中车恪守“正心正道”价值观 实现产业报国理想

发布时间:2022-05-11
点赞数:0
阅读量: 113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中华文明传承中,从1881年唐山成立中国最早的铁路机车车辆工厂,到如今成为民族工业的“国家名片”,中国中车生生不息的背后,是深沉而持久、历久而弥新的文化力量。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走进中国中车,探寻百年企业的文化内涵。新时代的中国中车文化,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中国中车的共性文化,包括中国中车使命、中国中车愿景、中国中车核心价值观、中国中车组织氛围、中国中车工作作风、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等。中国中车将统一思想,实现文化凝聚力,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助力中国中车成为世界一流的示范企业。

  正心正道,善为善成

  连接世界、造福人类是中国中车的使命。成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全球领先、跨国经营的一流企业集团,是中国中车的愿景。

  中国中车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中国中车的核心价值观是:正心正道,善为善成。这是中车人做人、做事的基础,是知行合一的和谐统一。正心正道是要树立远大目标,坚持正确方向,它是中国中车诚信和责任价值观与产业报国理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企业和员工的担当。

  正心正道,要求中车人做人、做事都要“正”,要求企业及员工都恪守诚信、勇担责任、遵纪守法、互利共赢。善为善成,是善于做事,力求做到最好,它是中国中车矢志创新、追求卓越的集中体现,也是中车人敢想事、敢做事、善成事、能成事的写照,其要求中车人始终坚持学习和修炼,不断提升自我,企业及员工都要坚持实干、敢于创新、注重实效、精益求精。

  中国中车的组织氛围是:阳光和谐、简单坦诚、开放包容。中国中车的工作作风是:由我来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中国高铁工人精神是: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这一精神内涵为:“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一定要打造出中国品牌”的爱国精神;“永远在起点,永远在路上,在持续超越中前行”的创新精神;“融合全球,超越期待,中国高铁最可靠”的民族自信精神;“把标准刻进骨子里,把规则融进血液中”的精益精神;“用户第一,把客户需要当作前进动力”的服务精神。

  中国中车文化的特征是:家国情怀、重诺守信、守正创新、艰苦创业、使命必达、以人为本、开放多元、知行合一。

  中国中车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中车文化植根于百年机车车辆工业的历史积淀。中车文化的起点是1881年中国第一家铁路装备制造企业成立之时,自此,铁路装备制造企业以星火燎原之势在神州大地吹响产业报国的号角。1960年,中国初步构建起中国铁路装备制造工业体系。中车文化“培根”于改革开放40年的征程之中。40年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车文化已然郁郁葱葱。中车文化“融根”于民族复兴旗帜下产业发展的崇高使命。百年中车文化在“植根、培根”之后,再度融合、新生,并服务中车做强国战略的担当者、国企改革的先行者、行业发展的引领者、造福人类的贡献者,驱动中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国中车文化扎根于新时代中车人“双打造一培育”的奋进征程: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打造中车党建“金名片”,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以企业文化服务战略、塑造品牌

  中车文化的根脉在国家,中车文化传承根脉最本质和最核心的是产业报国,通过产业报国践行“连接世界,造福人类”的使命。经过中车人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通过创新驱动、自主创新、技术引领,把大国重器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正是中车文化,促进了中车人与国际先进制造文化接轨。一列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有10万多个线路节点,中国高铁工人喊出了“10万个紧固件无松动,万个接线点无差错,千米焊缝无缺陷”的壮语,仅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就有200多名工人达到了“万根接线无差错”标准。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中车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实现中车人梦想和期盼的关键时期。中国中车负责人表示,新时代的中车文化将在“双打造一培育”的战略目标引领下不断完善发展,以一流的企业文化服务战略、提升管理、凝心聚力、塑造品牌。

  统一思想,实现文化凝聚力,是中国中车提高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要把“同一个中车”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条件,牢固树立使命统一,愿景贴切,中车之道必共守,精神理念可独有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准确把握不同群体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新特点,强化分类“精准滴灌”的正面宣传,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用优秀的文化影响人、塑造人是中国中车企业文化的发展之本。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劳动,持续关注员工的健康安全,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加大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用榜样的作用、平台的作用塑造员工精益求精、创新创造、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刘友梅院士,促使了我国电力牵引技术装备实现由普载到重载、常速到高速、交直传动到交流传动、进口到出口的四次历史性跨越,他目前仍活跃在科研创新一线,并且说:“我这一生只求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创新。”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是中国中车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中车将加大文化的创新力度,赋予文化更多的创造力。建立广泛的专项文化,系统引领专项业务发展,建立起依法合规的经营文化、标准化作业的工业文化,完善现有的安全文化、质量文化等。用文化的力量营造创新氛围,进一步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等各项创新活动,激发人的创造价值。

  服务用户和贡献社会是中国中车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中车已建成了能与世界领先水平比肩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和制造基地,以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为代表的系列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中车从传承根脉、产业报国的深度看待文化发展,从承载梦想、国家名片的高度继承中车文化,从推动承接责任、造福人类的角度创新发展中车文化,这都是实现“双打造一培育”奋斗目标、建设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根本性力量。

  中国中车:用文化的力量

  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血脉与灵魂,始终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正心正道,善为善成”是中国中车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车人做人做事,知行合一的生动写照。

  2015年9月28日,原中国南车和原中国北车正式合并,这标志着历时将近一年的南北车重组工程圆满竣工。从此,9月28日成为了中国中车文化的重要符号“中车日”。以“大国重器、产业引擎”为己任,以“连接世界、造福人类”为使命,跨越三个世纪,中国中车的初心未曾改变,且更加坚定执着。

  “由我来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高速列车不仅是设计出来的,更是试验出来的。”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常年奔波在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深山、戈壁、高原是中国中车研发试验人员的常态,装着洗漱用品、换洗衣物的背包是他们办公室的标配。“马上出发”“在路上”成为了中车人通信工具里最为频繁的词汇。

  在“复兴号”动车组进行的2300多项线路试验中,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陶桂东带领团队始终在路上。每天凌晨四点开始整备,白天跟车试验十多个小时,晚上还要马不停蹄地整理当天的试验数据,制定第二天的试验方案,留给大家休息的时间不超过4小时。最热的时候,他们要在四五十摄氏度的车厢里做试验;最冷的时候,要在最低温度达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户外工作。其整个试验里程达61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跑了15圈,耗时整整一年半。关键时刻冲得上去、顶得上去、豁得出去,成为了中国中车企业文化的真实写照。

  “上为大国重器,下担产业引擎。”切实承担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是18万中车人的众心所向。在国家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车人以敢挑重任的勇毅、只争朝夕的拼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益求精的奋进,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执行力和创造力。“由我来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成为了中车人言行举止、干事创业的鲜明注脚。

  企业的实力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构成的。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战即败,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战自败。企业文化正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提升是企业软实力提升的基础,通过文化的作用,可以带动企业战略规划力、工作执行力、集团管控力等软实力要素的提升。在软硬实力间建立平衡,实现软实力对硬实力的深度掌控,可以发挥企业运营效能最大化,助力中国中车“双打造一培育”奋斗目标的实现。

  中国中车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百年中车的文化是基于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责任、共同的未来提炼而成的。原中国南车和原中国北车的文化融合,以牢固树立和践行同一个理念为目标,以打造“正心正道、善为善成”的核心价值观为首要任务,为中国中车实现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讲好“中国故事”和“他国故事”

从以前的“乒乓外交”到今天的“高铁外交”,高铁已经不再是单纯满足国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更是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外交符号。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面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风俗等各类问题,中国中车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国际化运营建立了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中车用文化的力量拉近了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实现了中国中车“连接世界、造福人类”的使命目标。

  展示中国中车形象,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在国际化活动中,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讲好“他国故事”,真正做到与故事讲述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尊重所在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理念、生活习惯、观念禁忌等具体情况,从而讲出地地道道的“本土风味”。

  中国中车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的东盟制造中心不仅是中马产能合作的典范,也是中国和东盟地区经贸合作的亮点,更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中国中车进军南非市场,机车被命名为“曼德拉号”。此外,在波士顿地铁建设过程中,中国中车还保护了一座百年大桥。朗费洛大桥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桥的一端连接着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另一端连接着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按照合同要求,地铁的设计空载重量为36吨,但中国中车的设计师在勘测时发现,这座桥的承载能力恰巧是36吨,正好是空载的重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中车主动提出更改设计方案,运用80余项减重举措,最终将车重控制在33吨,这在同行业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这在保护了百年大桥的情况下,也赢得了国际上的尊重。

  整合产业优势资源,打造精品产业集群,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是中国中车追求的发展目标。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是打造一流企业的基础;良好的内部管理是一流企业活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充足的业务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公司盈利能力是一流企业的主要标志;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是一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一流企业持续发展的人员保证。中国中车牢记国家使命,凝聚各方力量,正以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积极探索企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道路。

  为深入打造企业发展的“内核芯”,中国中车统筹推进实施“三大工程”,一是体系创新工程。承担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任务,与青岛市共建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承担国家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任务。建构了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中车科学家”和首席专家担纲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二是能力创新工程。努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效激发创新要素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刷新在专利数量、质量方面的成绩,充分彰显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研发创新工程。

  中国中车负责人表示,正是在三大工程的支撑下,企业成功研制出以“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为代表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全系列谱系化产品,多种产品出口至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技术创新从“跟随跑”到“并肩跑”,并逐步迈向“引领跑”的稳健跨越。

  中国中车由“追赶者”变为“领跑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了一张璀璨的“国家名片”。作为打造这张名片的“大国工匠”,中车人始终践行严细精实、勇于担当、创新进取、团结奋斗的价值理念,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不断打造国之重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赞0
本期话题:企业风采
评论
业务联系/技术支持
公司名称:广东金蜘蛛电脑网络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38861363 38861343
电子邮箱:info@jzzfastener.com
QQ:1767548327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法律声明: 本网站中的厂商资料,供货、需求、合作、企业新闻等信息由本网站的注册会员发布,其合法性和真实性由各个发布信息的注册会员负责。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210752号丨备案号:粤ICP备0902974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102001662号
技术支持:广东金蜘蛛电脑网络有限公司
Golden Spider Network Co., Ltd.